项目是实实在在的经济 |
|
http://www.szkweekly.com/ 2017年12月21日 《商周刊》 |
导读:黄海之滨的一颗明珠、海洋强国的一个支点、创新开放的一片热土、琅琊故郡的一座新城。 |

青岛西海岸新区,这个获批仅三年多的新区,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不论是之于青岛的城市经济发展,之于山东半岛的蓝色经济区建设,还是放诸于目前19个国家级新区的序列中,青岛西海岸新区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闪耀着光芒。
这种光芒,迸发自“先行先试”的体制机制创新,也源自一系列大项目带来的产业聚变和经济腾飞。“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句话犹适于如今的西海岸新区。
项目是实实在在的经济
2017年6月9日,总投资约500亿元的6个项目在西海岸新区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集中签约,其中慧与全球大数据基地项目、国际文化健康生态谷项目、东方文化小镇等3个项目的总投资额都在200亿元左右。
这不过是这些年西海岸新区大项目集中签约的“冰山一角”。东方影都、中铁·青岛世界博览城的总投资额都达到了500亿元。青岛中铁西海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斌曾说,“在投资500亿元的基础上,我们将再追加投资200亿元,谋求更高水平的发展。”
据悉,新区成立三年多来,已累计引进建设了1000多个产业项目、总投资超过万亿元,集聚的百亿级大项目达27个,并吸引了包括中科院大学、复旦大学等在内的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落户。而在2017年青岛市确定的19个过百亿重点项目中,西海岸新区就占了6个。
“项目是实实在在的经济,经济是实实在在的项目;抓项目就是抓新的增长点,就是培育新动能。”青岛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建祥说。“把项目作为生命线来抓”的西海岸新区,已连续多年开展集中签约、集中开工、集中投产的“三集中”活动,意在通过项目带动新区的加速发展。
新区也在不断地向外推介自身。今年8月14日,西海岸新区在香港举行了专场推介会。而在两年前的2015年9月21日,新区也在北京举行了一场招商推介会。在那次的推介会上,当天就签约了5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超过了3000亿元。其中,过百亿元的项目就有10个。
目前,全国有19个国家级新区,新区在竞赛,大项目的争夺也是暗流汹涌。如同西海岸新区“把项目作为生命线来抓”一样,其他新区也都将大项目的引进作为区域发展的助推器。
据悉,自2015年开始,天津滨海新区就决定连续三年实施“大项目好项目攻坚年”,计划安排亿元以上项目3000个,累计完成投资1.5万亿元,累计引进项目源2万个,新签约项目5000个。
今天的天津滨海新区,也正是通过坚持“高精尖”项目带动战略,引进龙头项目、核心项目和关键项目,形成了产业链向高端转移,产业发展向高质转化,产业结构向高新转变的产业集聚效应,带动了天津滨海新区的“蝶变”。
因为新区都有一个共识:引进一个龙头项目,不只是增加了几百亿元的经济总量,而是对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甚至是一场变革。
瞄准“蓝、高、新”
2017年8月16日,亚马尔天然气项目最后两个核心工艺模块通关装船,从西海岸新区的海西湾出发,运往俄罗斯北极附近的交付地。这个总重量超过一万吨,面积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约有13层楼高的亚马尔天然气项目,总投资约300亿美元,是中俄两国合作开发的重点能源战略项目。
除了中海油、中石油海洋工程和武船麦克德莫特承接的亚马尔项目,北船重工也承接了8艘40万吨矿砂船和一座俄罗斯大型浮船坞订单。在船舶海工产业遇冷的当下,这里并不冷清。
海西湾的名字越叫越响,已成为世界级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基地。而随着大量企业的聚集和其所承接的越来越多的项目,这里已经形成了国内海工行业最完整的一条产业链,聚集了100余家船舶制造与海工企业及各类配套企业。
在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随着东方影都的建设,这里也聚集起了100余家影视企业。2016年,新区影视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青岛市规模以上影视企业收入的比重超过50%;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80亿元,是全市唯一过百亿的区市。影视文化产业,已成为新区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不论是对于西海岸新区,还是其他国家级新区,抑或是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而言,项目的引进既要符合自身产业发展的定位和特色,也要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换调整,而绝不应单纯将其视为一个单一的项目。
瞄准“蓝、高、新”,并以此构筑相应的产业体系,是这些年西海岸新区项目引进的方向和标准。
在2015年北京的招商推介会上,西海岸新区签约的52个重点项目中,“涉蓝”项目投资额就占到了半数,大多数项目瞄准的都是蓝色、高端或新兴领域,比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唯一授权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人才实训基地”。
西海岸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党委副书记谢龙目介绍说,“全市10条千亿级产业链中,新区就占了8条。可以说,骨干在这里,核心在这里。”目前,新区船舶海工、家电电子、汽车、橡胶四大集群产值均占据了青岛市的“半壁江山”。家电电子产业基地也是青岛市首个千亿级产业聚集区。
“我们重点就是要做强六大支柱产业,做高十大新兴产业,做优六大特色产业。” 西海岸新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薛清平说。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西海岸新区几乎天天有项目。正是累计引进建设的1000多个产业项目,不断改变了这里的产业结构,使其更趋优化和合理。既瞄准了“蓝、高、新”,又做到了“强、大、优”。
2016年,西海岸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71亿元,总量位居国家级新区前三强、超过省内6个地市;新增规上企业483家,占全市的45%,总数近2000家;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
谢龙目说,在过去的这几年里,西海岸新区的产业发展实现了“五个转变”: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变、独自发展向集聚发展转变、单一产业向全产业链转变、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新区制造向新区创造转变。这一切的转变,都离不开项目的支撑。
高效新区
“国家和省市给了新区13顶帽子,要求我们当领航区、先导区、排头兵、火车头等,归结到一句话,就是先行一步、比别人更高效,我们要塑造的也是‘高效新区’的品牌形象。”王建祥在今年的全区经济工作暨项目推进大会上曾说。
项目的引进,体现了新区的“高效”,也是背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结果。
2014年,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将109枚公章封存。原本分散在18个委办局的216项行政审批工作也由此集中到了行政审批局,这是政府简政放权的生动例证。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这样的工作也一直在进行。全面取消社会投资类项目前置审批、区级非行政许可事项审批;率先实现工商登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率先推行“一地多用”、规划“审批制变公告制”、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施工弹性许可……一项项改革让项目迅速落地,释放了新区的活力。
2017年12月1日,《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条例》经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对于西海岸新区来说,这无疑是一重磅利好。条例中特别引人关注的一条是:“行使省人民政府、青岛市人民政府授权或者委托的省级、市级行政管理权限。”这意味着西海岸新区的行政管理权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下放,西海岸新区也成为天津滨海新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个拥有省级管理权限的国家级新区。
省级管理权限,使新区在发展上将会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将会获得更多的国家政策倾斜与资源投入,也将在行政审批、投资、金融等领域更加灵活。比如,在项目的审批上,按照现行的管理体制,西海岸新区需要逐级向上审批,先提交到市里,然后市里再提交到省里,如果涉及国家级规划,可能需要继续往上报批。而行使省级权限后,普通规划项目可直接由新区管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并执行,国家级规划也可由新区直接上报到中央相关部委,不再需要逐级报批。仅此一点,新区在项目引进上,便省却了诸多环节,提升了效率。
在香港举行的专场推介会上,西海岸新区管委主任李奉利用四句话给西海岸新区绘制了一幅“自画像”:黄海之滨的一颗明珠、海洋强国的一个支点、创新开放的一片热土、琅琊故郡的一座新城。
与多年前相比,西海岸新区的知名度已不可同日而语。这片热土,拥有着更多的商机,吸引着更多的目光。
正是这些年不断集聚的一个个项目构筑起的产业矩阵,勾勒出了新区未来发展的产业蓝图,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引擎”,也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转换器”。也正是这一个个不断叠加的项目,在不断的聚变和裂变中,塑造了今天西海岸新区的模样。 |
(作者:本刊记者 宋鑫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