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成市泊于镇温泉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代表作有《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人间烟火》《雪神》《慈母情深》《看自行车的女人》《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师恩难忘》《年轮》等。
《知青》是“知青文学”代言人梁晓声的又一部展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青“上山下乡”生活经历的现实主义力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伤痕文学”风行一时之际,梁晓声创作的一系列描写“北大荒”知青生活的作品感动了无数读者,也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地位。九十年代梁晓声作品题材虽有所转向,但依然关注社会底层普通民众的生活,表现了社会转型的文化历史背景下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梁晓声的小说始终将时代变化、社会转型与普通民众生活结合在一起。时隔数年,梁晓声再次将创作笔锋转向知青题材,小说《知青》以平民视角描述了“红色”年代中知识青年的坎坷经历,塑造了一系列知青的底层人物形象,作品用平实质朴又不失精炼的语言,将身临苦难的知青们身上不灭的人性之美刻画得淋漓尽致。作品平静地叙述那一段不平静的历史,在百万言的宏大叙述结构中,小说不仅展现了史诗般恢弘的历史画卷,将读者带回那段蹉跎而又不朽的红色年代,同时也将青年人的快乐忧愁、细腻的情感生活以细致的描写传达给读者。
▲《知青》,青岛出版社
底层英雄形象塑造
作为一个人文情结深厚的作家,梁晓声对崇高的事物有着本能的热爱,这种热爱映射在小说作品的叙事中,就体现为对英雄人物的塑造。而梁晓声笔下的英雄人物,并非类型化的“高大全”集体主义英雄。这些英雄大多来自底层生活,既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又充满独特的个性和理想主义色彩,是集体主义和个性主义兼具的英雄形象。《知青》中的赵曙光、赵天亮都是这一类型英雄人物的代表。赵曙光放弃了去生产建设兵团的机会,毅然落户陕北农村,并成为了一个小村子的支书。作为支书的他并没有完全苟同于当时的风气,而是带领村民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竭尽力量改善经济状况和生活条件。在那个年代,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条件几乎是同政治先行的社会风气相背离的,而赵曙光却将村民的生活和幸福置于政治运动之先,这对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个性主义的体现。但是,这种个性主义并非出于一己私利,而是基于让村民过上好生活的愿望之上的,因此,这种个性主义更是一种脱离了当时历史状况的集体主义理想的体现。所以,赵曙光是集体主义和个性主义兼具的英雄并不矛盾。而赵天亮也是这一类型的英雄,他两次在麦收的时候逃离连队,看似是个性主义的行为,实则是一种对当时机械的社会机制的反抗,虽然这种反抗带有年轻人的单纯和不理智,但却可看做是一种“出逃”当时社会体制或者“出逃”命运的隐喻。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独具匠心地将这两次“出逃”分别置于赵天亮刚刚去北大荒不久和即将离开北大荒这两个特殊的时间点上。第一次“出逃”成功了,他去了陕北;第二次“出逃”却“回来”了,他参与了麦地的救火。英雄的成就大多与其在看清了自身命运之后的自我牺牲有关,而赵天亮第二次“出逃”后又立刻回到了北大荒。这种敢于担当责任、敢于面对现状,放弃了部分“个性”重归于“集体”的行为,应该是小说对一个英雄形象塑造的完成,也是小说男主人公告别青涩、迎接成熟的成人礼。而由这些细节处,也尤其能看出大家梁晓声小说写作运笔的功力。
▲梁晓声认为,“浪漫化,是对历史的不严肃、不负责任”,而《知青》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是被美化、被浪漫化、被规避掉的“生活”,图为电视剧《知青》剧照
苦难中不灭的人性
现在许多知青题材的小说、电视剧都有浪漫化的的倾向。梁晓声认为,“浪漫化,是对历史的不严肃、不负责任”,而《知青》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是被美化、被浪漫化、被规避掉的“生活”。梁晓声的创作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一直保持着严谨的现实主义风格,他以朴素的笔墨,最大程度地对时代特征进行描摹。对“上山下乡”运动和知青命运的描写是基于“文革”的宏大历史背景,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写这样文化语境中的故事难免显得沉重。说到底,而这种沉重的根源,大部分是来自于那段特定时期内人性的压抑。
“插队”知青中,有许多人非常热爱读书,有强烈的理想追求。赵曙光千辛万苦地把书带回到宿舍,却不能读;齐勇、黄伟、沈力等人一心希望上大学,却错失上大学的机会。对知识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压抑知青们求知欲是对他们最残忍的摧残。然而,在这种环境下,他们并没有停止对精神家园的追求,齐勇虽然自己不能上大学,却将自己的学习笔记给了孙曼玲;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黄伟始终都拿着自己小本子写作;沈力因为画画而被人逼疯,而即使是在他精神受到严重创伤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绘画……无论外在环境怎样,知青们都不放弃自己对精神家园的追求,而这种对理想极致的追求恰是人性光辉的所在,它不因任何艰难的外部环境而改变。
在艰苦的环境里,爱情对知青们来说更是奢侈品,可是几对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却让这种奢侈变为可能。赵曙光本来可以去待遇不错的生产建设兵团,可是为了只身一人去陕北的冯晓兰,他放弃了去兵团的机会,同她一起去了陕北。后来冯晓兰去了西藏,而距离也没能让他们的爱情褪色,历经风风雨雨,他们最终幸福地走到了一起。赵天亮和周萍、武红兵和李君婷、齐勇和孙曼玲这三对情侣都因为不成熟而在性格上有些小缺点,但是在经历种种坎坷之后,他们逐渐成熟了起来。正如有人说的,爱情真正的美好不在于结合,而在于成长。苦难让他们的爱情和心智一同成长了,现实残酷的犁却让他们开垦出肥沃的心田,终于,他们的爱情在北大荒和黄土高原上根深叶茂了,成为生死相依的恋人。爱情是人性之花,能将爱情写得平实温暖而又荡气回肠的作家,是对人性了解十分深入,对精神世界探索非常成功的思想探路者。而梁晓声正是这样一位极具文字功夫和精神力量的作家。《知青》也是他探索“知青文学”中所蕴含的人性之美的集大成作品。
《知青》是这样一本书,它让人体味苦难,也让人懂得感恩;给人平淡温暖,也让人充满勇气和力量。梁晓声的现实主义作品常常把最真实的展现给读者,真实也许沉重,但却是真实,也只有将真实的沉重赋予文艺作品,作品才能散发出最美好的艺术光芒。
▲《梁晓声文集》,青岛出版社
(作者系青岛出版社社科人文中心编辑)
编辑 | 张雅乔
美编 | 孙悦姿
566期 悦·读 青版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