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底,一系列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纷至沓来。对于饱受寒冬的民营企业而言,这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带来了温暖,提振了信心。人们期待“这把火”能烧得更久一些,更旺一些,能捱过冬天,迎来春天。
多年来,民营企业带着其特有的活力标签,却总在艰难前行。这场纾困行动能给困境中的民营企业解决哪些问题,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仍有待时间验证。
民企有多难?
2018年9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在一场探讨“民营企业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演讲中说:“当前可能是民营企业1992年以来最难过的时候。”这个论断并非是姚洋的一己之见,而是他个人在调研中“很多企业家的反映”。
彼时的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开启了“春天的故事”。一波民营经济发展的热潮随之而来,很多民营企业迎来了转折的一年。这一年,民营企业联想集团推出了中国第一个家用电脑品牌“联想1+1”,电脑家庭化时代正在到来;华为成功研发大型交换机,开启快速发展之路。
财经作家吴晓波把这一年看作是“一个新阶段的起点”。他在《激荡三十年》里写道:“在此之后,我们即将看到,中国开始从观念驱动向利益驱动的时代转型,政府将表现出热烈的参与欲望和强悍的行政调控力,国营、民间和国际三大商业资本将展开更为壮观和激烈的竞争、博弈与交融。”
而去年下半年的民企,恰恰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内部股市下跌,大量股权质押的民企遭遇爆仓风险,而在外部,贸易纠纷不断。多年来,许多民企发展的顽疾问题,也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七七八八几十种税项,占到企业营业额的40%-50%”,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曾在公开场合多次谈论税赋重的问题。减税的呼声一直未停,减税政策也在陆续出台。2012年,上海率先试点营改增;自2016年5月1日起,营改增全面推开,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4大行业纳入试点范围;自2018年5月1日起,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税率从17%降至16%,交通运输、建筑、基础电信服务等行业及农产品等货物的增值税税率从11%降至10%。
据悉,自2013年至2017年,仅营改增的实施就已累计减税2.1万亿元。但这看似庞大的减税数字,却并未让众多企业如释重负。中国企业研究所发布的《2017中国民营企业税负报告》认为,当前我国以流转税为主的税制,表现出显著的“税负刚性”特征,在制造业普遍处于盈利能力下滑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税负水平却不断上升,造成制造业“税负重感”增加。
税负仍然很重,融资也依旧很难、很贵。很多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要想从银行贷款,要么要有房产做抵押,要么需要其他企业做担保。这其中,担保、质押、变更等又需要一系列繁琐的程序和因之产生的银行利息、担保费用等各种费用成本。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曾在2016-2017年对12860份有效样本企业的融资情况进行过调研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民企的银行贷款成本要比国企高约2个百分点,通过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的融资成本比国企高约1个百分点,其他方式的融资成本比国企高约0.2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说,中国小微企业平均寿命不到3年,而从成立到首次能拿到贷款的平均时间是4年零4个月,也就是说小微企业必须要熬过死亡期才有可能获得首次贷款。
2018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国有企业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速为35%,而民企仅为10%。这一反转是从2016年开始的。在这之前,我国民企的利润增速一直远超国企。但2016年之后,国企利润增速大幅反超民企。此外,在资产负债方面,对比2017年底,国企上市公司整体杠杆率有所降低,而民企则提高了1个百分点。
时也,艰也!内忧外患之下,多重困境仍然让民企举步维艰。
自救与他救
民企一直处于焦虑之中。这种集体焦虑,一方面来自于外部的市场大环境和背负的各种压力,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创新和转型的顾虑。
民企不缺创新力,这也是民企活力展现的标签之一,但不少民企是不敢创新。创新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本就融资难的民企并没有更多的资金可用于研发,而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尚不完善,企业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研发出来的产品,在推向市场不久,就可能面临盗版产品或山寨产品的不良竞争。
缺乏安全感,让民企不敢大量投入。“民企被歧视而不能投资,遭遇过违约而不敢投资,在执法乱象中吃过亏而不愿投资”,种种现象依然存在。
2016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发布,这是我国首次以中央名义出台产权保护的顶层设计。好孩子集团总裁、创始人宋郑还在《意见》发布后说,“如果接下来能把保护知识产权真正重视和落实,我感觉创新的春天就来了。”
有了顶层设计,还需要有配套的实施细则,建立产权保护的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让民企敢于创新,愿意创新,释放创新的活力。
没有企业愿意永远做低端,永远做代工,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看到了打造自身品牌的价值和重要性。因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动的国内外经济大环境下,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己的品牌,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据一席之地,而这离不开创新和研发。
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榜单上,华为已经多年占据榜首位置。这一位置的巩固,离不开创新。2017年,华为营收6036亿元,其研发创新投入高达897亿元,约占全年收入的14.9%。另一家互联网巨头百度,在2017年的研发投入为129亿元,占收入比重约14.4%。他们都相信技术创新才能驱动未来发展,也正是依靠持续的创新,他们成了行业巨头。
华为轮值CEO胡厚崑在华为2017年年报发布会上说:“身处这个时代、身处这个行业,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让我们立于不败之地。华为过去十年投入研发费用超过3940亿人民币(604亿美元),未来十年里会保持这样的投资强度,并且进一步加强开放合作,同时吸引各类顶尖人才,来强化我们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更好地面对未来。”
发展的未来,源于创新。国家如此,企业如此,民企更是如此。除了创新,民企的发展还需要人才的支撑和企业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曹德旺在近期接受采访时说,“短贷长投是这次民企困境爆炸的导火索,但根本症结在企业家的‘头脑’,民企负责人自身经营素质有待提高。”他认为,把所有的问题都怪到国家和市场环境上,是不公平的。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当下,民企的转型发展关乎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这是业界的共识。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背后,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主体之一。但转型,除了技术,更需要人才。技术的改进可以通过投资来解决,而人才的缺乏将会成为许多民企转型期最大的困难。
2018年,万宝盛华集团对全球范围内43个国家或地区的39195家企业进行了调查,其中1121家企业来自中国大陆。调查显示,中国大陆地区13%的企业面临人才短缺的困扰, 47%的雇主表示难以填补空缺的原因是,缺乏有经验的候选人。
不论是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还是面临上市和走向国际化的未来,人才的短缺都正在成为民企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碍,而人才的短缺也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和技术的改进。
民企,需要自救,亦需要他救。
2018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说,银保监会将从“稳”“改”“拓”“腾”“降”等方面入手,解决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初步考虑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实现‘一二五’的目标,即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
在简政放权领域,“最后一公里”的“堵点”也在被不断打通,许多繁琐的政府行政审批事项被取消、下放,许多审批公章被封存,许多手续不再需要反复跑,“最多跑一次”也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发展的未来,源于创新。除了创新,民企的发展还需要人才的支撑和企业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图片源自网络)
民企之春会来吗?
在当下,民营经济被称为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截至2018年8月底,全国有个体工商户6962.5万户、私营企业3000.2万户,占全部市场主体的95%以上。更重要的是,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
民营经济,也占据了山东经济的“半壁江山”。截至2018年6月底,山东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数量为830.7万户,占市场主体的90%以上,贡献了山东50%以上的GDP,60%以上的投资,70%以上的税收。
历来,外界对山东经济的定义是“大象经济”,因为国企占比高。目前,山东百强企业中,国有经济占比高达约70%。虽然就单纯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的数量而言,山东的数量并不少,但在与民营经济发达的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相比,山东的短板和差距依然明显。
2018中国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榜单显示,山东仅有3家企业入围,浙江有10家,江苏有13家,广东有20家。山东排名最高的中融新大集团有限公司排在第26位,属于装卸搬运和运输代理业。其他两家是新华锦集团和利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属于批发业和零售业。三家总部都在青岛,均属于传统产业。
在象征着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独角兽企业领域,山东直到2018年9月才出现了第一家独角兽企业——杰华生物(青岛)技术有限公司,落户青岛崂山区。而在此之前,根据《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的统计,在我国164家独角兽企业中,北京70家,上海36家,杭州17家,深圳14家,武汉5家,而整个山东,一家也没有。
这个经济大省,民营经济的活力略显不足。但是,“民营兴则山东兴,民企强则山东强”的共识,似乎正在形成。民营经济,被视为是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和“绩优股”。
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对山东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直言不讳。他说,“无论是与先进地方相比,还是就我省经济结构现状而言,民营经济数量不是多了,而是还很不够;质量不是高了,而是还比较低;创新能力不是强了,而是还比较弱;速度不是快了,而是还比较慢。从一定角度讲,我们发展的活力不足,很大程度上是民营经济活力不足。”
民营经济同样是青岛经济的弱项。2017年,青岛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为44.3%,低于全省6.5个百分点。而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青岛仅有5家民营企业上榜,杭州36家,深圳22家,宁波17家。
青岛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金花,常年研究民营经济的发展。她认为,青岛的营商环境“有改善,有效果,但比预想的小、慢。”在金花看来,民营经济发展好的地方,一定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的角色就是“保姆”,但在保姆式服务和一对一服务方面,青岛做得还不够细致。
金花认为,青岛在建立法治化营商环境上,可以借鉴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一是借鉴“泉州政商服企模式”,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二是借鉴“苏州商会兴企模式”,优化整合国有资产闲置资源;三是借鉴“贵州政府助力模式”,扶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
2018年11月17日,青岛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企参与混改、减轻税费、支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等,是民营企业家最关注的问题。
2019年1月17日,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成立,青岛成为首个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的副省级城市。“我们的主要职责是帮扶、协调、服务民营企业,认真当好‘店小二’,在融资、创新创业、用工等方面提供一揽子服务,帮助民营企业打破市场准入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搬走‘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市场的冰山’,为青岛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高善武说。
在其他城市,对民营经济的扶持政策不断出台。2018年底,深圳推出“四个千亿”扶持政策(减负降成本1000亿元以上、新增银行信贷规模1000亿元以上、新增民营企业发债1000亿元以上、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的民营企业平稳发展基金);宁波从降成本、助融资、破壁垒、促转型、拓市场、保权益等六个方面出台了25项促进民企发展的具体措施;上海出台民营经济发展的“二十七条”措施;天津也推出了民营经济“19条”……
民企有很多“成长的烦恼”,但社会各界对民企成长的关注,在这个冬天变得异常热情,让民企备感温暖。
2018年的冬天,会预示民企又一个春天的到来吗?
编辑 | 张雅乔
美编 | 孙悦姿
562期 独家策划
创新,仍然是民企发展的根本。民营经济依旧充满活力,代表着经济发展的未来。但要让“民企之困”真正走向“民企之春”,依然长路漫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