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与机遇
尹文丽 / 商周刊
2019-02-28 21:36:47 | 阅读次数:0
修炼内功,是企业在宏观经济复杂多变的当下实现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

修炼内功,是企业在宏观经济复杂多变的当下实现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

2018年并不是一个很令人愉悦的年份。

从去年年初开始,中美几次贸易摩擦的升级,美联储的频繁加息,房地产大降温,经济新周期到来……这些新闻充斥着我们的视野。不少人说,伴随资本寒冬到来的是中国市场的巨大改变,我们已经与低人力成本、对外开放和新技术产业这三大具有中国特色的红利基本告别,所面临的是新的经济拐点。去年年底,就有经济学家发出这样的喟叹:这是过去10年间最艰难的一个年份,但也是未来10年中最容易的一个年份。这话几乎令人立即回想起17世纪哲学家约翰·洛克的感叹:你越担心什么,什么就将控制你。

任何微小的波折都昭示了大环境的改变。对于民企来说,2018年同样遭遇了相似的焦虑、恐慌和迷惘。如此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大环境,首先就为民企的发展预告了一个不明晰的未来。纵观这几年的发展,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速在放缓,去产能、调结构的压力一直在加大,并成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矛盾。在拐点到来的时刻,无论是于民企还是于国家经济而言,最迫切的道路就是转型。

民营经济曾是改革开放最具代表性的旗帜。40年来,中国的民营企业在迂回曲折中不断发展,反映了中国经济在曲折中不断上升的路径。民企曾经为中国的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成为中国市场化发展取得突破的重要标志。有专家曾说,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稳健增长,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民营企业的迅速而持续的扩张。

然而持续的扩张并非意味着一片坦途。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决定了中国经济改革历程的阶段性。在最近十几年来,在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下,国内经济领域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在去年年底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民营企业遇到的困难总结为三大主要原因: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结果、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结果。有的民营企业家形象地将此困难形容为“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

转型的压力一直都在,于民营企业而言可能更艰难。以民营企业一直面临的融资难和融资贵难题为例,除去经济增速由高速转向低速的外部因素外,也有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譬如,长期以来行业中存在盲目扩张导致的低效低端产能因素,转型步伐慢,无法快速适应转变中的市场等。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修炼内功,是企业在宏观经济复杂多变的当下实现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看来,很多民营企业还处于传统产业领域,而产品也大多属于中低端,创新力并不强,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当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在高科技生产力渐趋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系统中的决定力量的时候,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将创新放在首要位置。除了深入融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浪潮,深度把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让企业跟得上时代的变迁。另外,要开展更多的技术创新,在做好自己主营业务的基础上,不盲目扩张,努力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

在经济的发展到达拐点的时候,民企所面临的压力,未尝不是一种转型发展和修炼内功的机遇。有民营企业家这样说,当前的困难是发展中的困难,只要聚焦实业,放宽视野,心无旁骛经营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一定能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此时,曾经被很多人提及的企业家精神发挥了难以比拟的积极作用。马云在今年年初湖畔大学招生面试的演讲中曾说,“创业者失败不能怪宏观经济,在困难的时候,只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能活下来,才能渡过难关。民营企业家应该不只是想着赚钱,而要知道如何创造价值。”除去赚钱,持久地对企业、对社会创造价值,是更为难能可贵的精神。

 

编辑 | 张雅乔
美编 | 孙悦姿

 

 

562期  独家策划

 

创新,仍然是民企发展的根本。民营经济依旧充满活力,代表着经济发展的未来。但要让“民企之困”真正走向“民企之春”,依然长路漫漫。

热门新闻 |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