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船重工(青岛)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研制的“贯龙号”硬岩隧道掘进机(图 / 李香荣)
如果将经济比喻为一座建筑,那么,制造业是其中最坚实的基座。因为坚实的制造业基础,青岛才能在经济大潮中劈波斩浪,在区域中占据优势地位。
植根于“青岛制造”的美名,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佼佼者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近几年在青岛的发展有目共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占比达到40%,并呈现出高增长的势头,不断推动着“青岛制造”向“青岛智造”的演进。
经济增长的下一个路径昭示
位于青岛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园的青岛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最近打算增加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的研发力量。作为新松集团布局全球的重点、未来北方区域的总部,青岛新松的此番决定似乎并不能称为新事。早在几年前,新松已经有了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在全球占有率不断增加这样优异的表现。尤其是在平昌冬奥会“北京八分钟”的表演上,新松机器人惊艳了世界,将普罗大众的目光成功聚焦到这个行业上来。作为新动能的代表产业之一,机器人产业对于大众来说还是一片新奇的领域,而青岛新松总裁刘长勇却认为,机器人产业的意义之一,是它本身也是一个连接传统工业的产业,当传统制造业基础雄厚时,它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基础性作用,在这方面,青岛具有独特的优势。这是当初新松选择青岛的原因之一,也是很多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在布局青岛时纳入考量的因素。如果用青岛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刘文俭的话来说,青岛独具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优势:其一,青岛制造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上世纪中叶以来,青岛的纺织机械、汽轮机、橡胶机械等,都在全国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一直绵延到现在。其二,因为有坚实的制造业基础,所以在新一轮转型升级的环境中,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青岛具有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丰厚产业基础。“很多城市也想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但未必有青岛这样好的产业条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青岛是具有先发优势的。”
如果单纯从数字上来看,青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高端制造业的表现尤为抢眼。据青岛市统计局数据显示,青岛市2017年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579.5亿元,增长10.9%,占GDP比重为5.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290.1亿元,增长10.6%,占GDP比重为2.7%。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104.7亿元,增长10.9%,占GDP比重为10%;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806.5亿元,增长11.7%,占GDP比重为7.3%。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快速增长。
于是我们能看到,在城阳区棘洪滩街道的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高速动车代表“中国制造”驶向每一个国家;在莱西新能源汽车城,新能源带来新城市的新梦想;在北船重工,高端海工装备沉入深深海洋,探索蔚蓝色的世界;在海尔、海信、软控、双星等一系列老牌制造业的工厂里,智能化取代了传统制造,展现出越来越核心的驱动力……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青岛高端制造业,在经济结构中呈现出先导性的作用,成为经济转型的坚实基础,引领下一轮的发展和布局。
高端制造的区域之争
当众人在如今整洁、迅速、平稳、畅达的动车上体验着“中国速度”时,距离绿皮火车的淘汰其实不过才短短几年。高速列车仿佛是一个寓言,连接起过去的慢时光和未来的高速度。只是人们不会想到,中国高速动车有相当一部分产自青岛市城阳区。在城阳区棘洪滩街道的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内,一个集高速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铁路客车、高原客车于一体的完整终端产品结构,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特色研发、生产、出口、维修服务等的中国高速列车产业化制造基地正在不断完善。有资料这样描述:“时至今日,中国每100辆高速列车就有60多辆从这里驶出。”
青岛的轨道交通产业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从某些方面代表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中国制造2025》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安全,具有先导性的战略性产业,其高技术性、高附加值与高潜力,是各个国家、各个区域争相布局的产业。
而代表着未来汽车工业发展方向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中引起广泛关注的另一个行业。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未来市场潜力巨大。莱西新能源汽车城的目标是以北汽新能源汽车莱西生产基地为龙头,构建从配件生产、整车制造、产品销售、物流运输、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打造华东区域新能源汽车技术中心、制造中心和示范运营中心,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圈、国家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将视线拉长,在全国范围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之争其实早已埋下伏笔。有业内人士向记者坦承,仅从全国来看,轨道交通产业在某些区域发展势头强劲,基础雄厚。譬如,在株洲,几乎有一半的产值源自轨道交通业,它被誉为“火车拖来的城市”;而新能源汽车行业更呈现出“遍地开花”的趋势,山东齐河、广东珠海等地,都试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中分一杯羹。有专家曾表示,独具特色的地方高端制造业比一哄而上更有价值,而一哄而上发展高端制造业是区域经济竞争中最尴尬的问题。
“在既有的工业基础上,夯实制造基础,继续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一步一步走,是我国制造业能够预期的最佳方向。”刘文俭说,他较为看好作为青岛最具特色的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加持下青岛传统制造业升级中的智能工厂建设。“这些肯定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更重要的是,青岛最具特色的制造业基础不能轻易抛弃,这是有别于其他区域的优势所在。”
▲在全国范围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之争其实早已埋下伏笔,图为2018年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图片源自网络)
创新精神的突破
从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般:世界如此复杂,经济领域矛盾重重,我们面临着一个又一个分叉路口。
其中的一个焦点,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普及后,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的背景下,工业与信息技术该如何有效融合?智能制造作为先进制造技术与先进信息技术的统一体,体现为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双双智能化,贯穿于生产、产品以及服务等的全周期环节。在工信部公布的2018年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中,青岛有多个企业入选智能制造试点企业,涵盖了智能家电、工业机器人、车桥等。但在很多专家看来,这还远远不够。
某些核心技术的缺失一直是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的痛点所在,有业内专家表示,在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透露出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的解困之法,就是继续坚持“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要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健全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这就表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难点一直都在,一个从研发到生产互相协同的系统还并未形成。
寻找发展的路径何其艰难,而其中的规律和道理则往往简单。用刘文俭的话来说,“创新永远是第一动力。这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应该是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是对一种系统性创新模式的激励,还要培养创新的积极性。”在当今这个时代,“这是一项全面的、系统的工程”。
长期工作在企业发展一线的刘长勇对此则更有发言权。新松机器人是靠成熟的技术起家的,其扩展必然也尤为依赖技术的先进性。“目前来看,控制器等我们已实现自给自足,但很多核心零部件还要依赖于进口,和美国、日本的差距较大,这可能是全国性的问题。”刘长勇表示,“我们将在补齐生产线、留住核心技术人才方面下功夫,加大研发力量。”他还表示,在新企业落户的时候,某些制度性的创新也十分必要,当某些制度壁垒被打破的时候,才能真正加大支持力度,解决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正全面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面对越来越多无法预知的挑战的时刻,当创新精神与时代相结合,必然引发新一轮价值重构。归根到底,转型升级“需要创新驱动和理念引领”。
编辑 | 张雅乔
美编 | 孙悦姿

